明星“卷”学历:是提升自我还是另有隐情?且看各界如何评说!
更新时间:2025-05-14 10:47 浏览量:1
娱乐圈掀起了一股“学历内卷”的热潮。就拿上海戏剧学院公布的2025年博士研究生复试名单来说,黄晓明和金世佳都在其中,“黄晓明考博”这个话题直接冲上了微博热搜第一,热度极高。再往前看,林更新、靳东、龙洋等明星也纷纷加入了考学大军,明星们为何突然集体“卷”起学历了呢?这里面门道颇多,今天咱们就来详细聊聊。
明星“学历内卷”的疯狂程度令人咋舌。林更新在2024年考博,报考上海戏剧学院戏剧影视表演创作专业,成绩排名第二,实力不容小觑。消息传出后,微博热搜都快被挤爆了,他自己也开心地在社交平台晒出骑车视频。靳东已经47岁,担任着中国煤矿文工团团长,还在中央戏剧学院读博,一边忙碌于工作,一边兼顾学业,时间安排得极为紧凑,网友们纷纷感叹他“太卷了”。张静初被美国电影学院导演系录取,纪向宁拿下北京大学艺术学院硕士招生考试初试第一名,龙洋拟录取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与主持艺术学院戏剧与影视专业博士。这些明星为了学历可谓是拼尽全力。
“明星博士”和传统博士存在很大的不同。这些明星和“名嘴”们攻读的多数是艺术类专业博士,也就是艺术专博,与常见的学术博士差异明显。艺术专博是2024年才开始首次招生的,是培养高端艺术人才的新模式。专业博士学位更注重实践和应用,旨在培养应用型艺术人才,要求学生不仅要懂理论、会创作、了解前沿知识,还需要具备授课能力。以上海戏剧学院为例,艺术专业博士录取方式只有“申请考核”,业务课一要提交“创作实践计划书及个人艺术实践成果”,像“戏剧影视表演创作”专业,还得提交3部公演作品证明和重要奖项证明,对实践要求极高。而学术型博士录取方式有“申请考核”和“普通招考”,“申请考核”主要考“课题申请书 + 论文”,侧重考查学术能力和论文质量。所以,艺术专业博士并非部分网友认为的那样,是花点钱就能读的“水博”。
明星扎堆“卷”学历,和娱乐圈的大环境变化密切相关。如今娱乐圈竞争激烈,已经从单纯的流量比拼升级到个人综合实力的较量。观众的观影理性逐渐回归,流量明星的吸引力大不如前,靠流量的影片甚至面临撤档的尴尬。观众对演员的专业功底要求越来越高,演员们若想在这一行长久发展,就必须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再者,相关部门对演艺行业的整顿力度加大,对从业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明星们为了转型,开始探索职业深度,考研、发论文、进高校成了他们提升自己的途径。而且,教育部出台政策,推动学术创新型人才和实践创新型人才分类培养,大幅增加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招生数量,这也给明星们“卷”学历提供了机会和便利。另外,高学历的光环能强化艺人的个人形象,获得社会认同,这对明星来说颇具吸引力。正如马伊琍所说,学艺术的要是没有扎实的文化基础,很难经得起长久的竞争。
然而,明星“卷”学历这事儿遭到了不少质疑。从2019年翟天临不知知网,被撤销博士学位开始,明星学术打假就成了热门话题。之后仝卓高考身份造假、陈好和蒋雯丽被质疑学术成果、杨幂论文查重率被关注,这些事件让明星学历、学术相关话题变得十分敏感。公众对明星的学术能力普遍持怀疑态度,一方面是因为娱乐圈明星文化水平参差不齐,存在很多虚假的“学霸人设”,一些名人凭借社会地位、圈内名声轻易发表学术论文,让学术暗藏灰色地带。另一方面,公众存在“学本位”思想,觉得“学习好的读大学,搞学术;学习不好的才走艺术,走体育”,这种无形的“鄙视链”让“明星”和“学术”、高学历之间有了隔阂感。
我们应该如何看待明星“卷”学历这事儿呢?其实,明星结合自身实践进高校考博士或跨界搞学术,对他们自身发展和学术研究都有益处,也有助于改变人们“艺人学历不高”的刻板印象。对于明星来说,不断提升自我是安身立命之本。但明星们也需从自身做起,踏实求学、积极上进、坚守学术诚信,不能只立人设而无实效,不能只为名利而不注重个人提升。网民们则要理性看待明星的“跨界”行为,在发挥舆论监督作用的同时,也不要一味苛责,这样才能形成良性循环,推动社会发展。学术界更要坚守评价门槛,不能让外界的干扰影响学术价值的客观评判。
明星“卷”学历有积极的一面,也引发了不少争议。明星们提升学历的初衷是好的,但必须脚踏实地,遵守学术规范。公众在看待这一现象时,也应保持理性和客观。大家觉得明星“卷”学历是真的为了提升自己,还是另有目的呢?不妨在评论区说说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