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会版歌剧,是“低配”“平替”吗?
更新时间:2025-10-09 09:33 浏览量:2
歌剧《沃采克》剧照 图源:BMF
文 | 杨罕琚
指挥家迪图瓦执棒上海交响乐团演绎贝尔格歌剧《沃采克》,是2025-2026乐季全国音乐演出中备受关注的大项目之一,他们将分别在上海与北京完成这部极具历史意义的歌剧的中国首演。同样的演出阵容,在上海时是以音乐会版歌剧的形式呈现,到了北京国际音乐节,因赞助资金到位摇身一变,成了完整的歌剧制作;这样的“差别对待”不免使一些上海观众叫屈不已。
不过,我倒觉得,音乐会版歌剧其实未必是歌剧制作的“低配版”,也并非其“平替”——二者性质本不相同,各有侧重,也各具可能;甚至有些歌剧更适合被放在音乐厅中。舞美与乐池赋予了歌剧制作丰富的表达媒介,但音乐厅相对单纯的功能也并不意味着单调:在充满创意的策划者手中,音乐厅的空间、音乐会的形式亦能展现别样的戏剧效果。
音乐会版歌剧最显著的特点便在于“音乐”二字。一部歌剧是否适合被放在音乐会中,首先要考虑其音乐写作。在没有舞美的音乐会中,欣赏者完全聚焦于听觉层面。瓦格纳“整体艺术”的理想固然崇高,但实际地说,多感官层面的高密度信息接收对于多数观众而言相当具有挑战性。换言之,“看歌剧”或许比仅仅“听歌剧”更累,更容易“看不明白”。
就以《沃采克》为例,贝尔格写下如此复杂而精美的音乐,仅听觉层面就已足够“烧脑”;如果不熟悉作品的音乐写作(多数人大概从没听过它),在观看信息密度极高的舞台制作时,极有可能忽略音乐中格外“有序”的古典与巴洛克曲式结构,只注意到其表面听似“无序”的无调性音响。
另一方面,不少歌剧作品的剧本其实远谈不上精彩(即使音乐部分写得出色),它们或许也更适合出现在音乐厅而非歌剧院中。这或许也是为什么前CD时代的歌剧录音中,裁去宣叙调的案例比比皆是:以彼时的品味看来,载体有限的情况下(唱片时长限制),音乐大概比剧情更珍贵。当然,反过来说,一些音乐写作庸碌冗长的娱乐性歌剧,如果没有了布景与服化道的加持,放在音乐会中反而会显得拖沓沉闷。
对演绎者而言,尤其是歌者们,音乐会版歌剧使他们将全部精力投入音乐中,可以获得更好的技术完成度与音乐性。“前趋后赶”乃至“上蹦下跳”的大幅度动作在如今的歌剧制作中可不少见,再加上往往颇为“解构”的戏剧指导,对于演员而言,舞台制作与音乐表现间有时甚至形成了一种矛盾,仿佛是“唱一套做一套”。
话说至此,很遗憾,多数“音乐会版歌剧”仍仅仅在为歌剧制作做减法,尝试将歌剧院中的部分元素嫁接到音乐厅舞台上,却往往有些“水土不服”。比如,在乐队前逼仄狭长的空间里放上几件简陋的道具(往往是椅子),制造些许灯光变化,让歌手扮上两件戏服,做点戏剧表演的动作……可这样“用力”却令人出戏的戏剧装点,在我看来,倒还不如让歌手抱着谱子在台上规规矩矩地歌唱:这样他们能确定合理的站立位置,让声音更好地回响与递送。
歌者与乐队的平衡其实是音乐会版歌剧中最大的问题。如果是瓦格纳与施特劳斯那动辄百人的大乐团,没有了乐池的帮助,直接站在乐队面前演唱确实是一大难事。尤其要考虑到那些座位环绕舞台的“葡萄园式”音乐厅,坐在背后的观众绝无可能听到合适的声音平衡——而在歌剧院中,即使坐在“山顶”或舞台侧面,歌者与乐队的平衡也往往比音乐厅中好不少。有时甚至不只是歌者与乐队的平衡:比如《沃采克》中,作曲家明确要求了三处舞台上的小型乐队,它们承担了与乐池中大乐团不同的功能。如何根据歌剧音乐的需求有效地安排音乐厅有限的空间,是策划者与演绎者真正应该深入思考的问题。
让我印象深刻的一版音乐会版歌剧,是2024年6月在德国易北爱乐大厅上演的梅西安《阿西西的圣方济各》,由长野健指挥汉堡国家歌剧院,德尔农(Georges Delnon)执导。
2024年6月,易北爱乐大厅演出《阿西西的圣方济各》©Sophie Wolter
明明有歌剧院随手可用,德尔农却不按常理出牌地选择了易北爱乐大厅,只为利用其独特的空间设计与音效。他在乐队上方搭建了一个圆形平台,将主角方济各置于其上,而女主角“天使”则有时被悬吊在半空中,象征其沟通人神的身份。
2024年6月,易北爱乐大厅演出《阿西西的圣方济各》©Sophie Wolter
乐池里坐不下的庞大乐队在音乐厅舞台上得以铺开,而合唱团、独唱、乐队之间,乃至乐队每一声部间的音响层次都更为清晰而平衡。虽然我并不欣赏此制作中德尔农“导演剧场”意志下有些画蛇添足的大屏影像,但他对易北爱乐大厅声学与戏剧空间的挖掘发人深省。
音乐会版歌剧其实也可以在歌剧院上演,虽往往是无奈之举(这下真是“平替”了),倒也未必教人失望。2022年末,为纪念伊丽莎白二世登基70周年,英国国家歌剧院上演了一场布里顿的庆典歌剧《荣光》(Gloriana)。
2022年,英国国家歌剧院演出歌剧《荣光》© Nirah Sanghani
这个资金捉襟见肘的剧院自然无法为一场演出单独制作布景,但导演奈特(Ruth Knight)巧妙地使用了投影,以高举的群手、落叶、王冠等简约的元素象征历史事件、暗喻岁月流逝;比起这家歌剧院往往单调保守的布景,我反而更喜欢这样的安排。
- THE END -
直达音乐周报小程序电子刊
Q:想订阅《音乐周报》?
Q:想投稿?
Q:想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