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该正规票务导购网站,提供天桥剧场票务中心正规的购票信息展示。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儿童亲子

国家大剧院原创民族歌剧《红高粱》首演

更新时间:2025-09-28 21:04  浏览量:1

大幕升起,舞台上,高粱铺天盖地,挥洒出一派茁壮、野性的蓬勃气象——影视史上的《红高粱》家喻户晓,这一次,“高粱”的意象被搬上歌舞舞台,为充满血与火的民族记忆恣肆燃烧。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9月27日起,国家大剧院原创民族歌剧《红高粱》迎来首轮演出,指挥吕嘉执棒国家大剧院合唱团、管弦乐团,与宋元明、王冲、王鹤翔、赵丽丽以及乌列热、郭子照、张扬、张文沁等歌唱家各自领衔的两组阵容,用相当浩大的声势完成了这部新作的震撼亮相。

《红高粱》剧照。北京日报客户端记者 方非摄

现场

高粱满天红,乡土情怀浓墨重彩

“上轿!上轿!快快上轿!”声声催促随响亮驳杂的唢呐涌来,在循环往复的音节中堆叠成迫人窒息的压力。这是一场暗流涌动的迎亲:九儿被贪财的父亲戴老三强迫嫁给身患肺痨的单家掌柜,一路上,花轿颠簸,鬼子尾行,九儿的恋人余占鳌挺身相护,却未能扭转九儿被送至单家的结局——短短20分钟,各色人物接连登场,剧情发展一波三折。歌剧《红高粱》开篇,便以凝练浓郁的笔触引人入胜。

歌剧《红高粱》由郭文景作曲,莫言编剧。作为原著小说《红高粱家族》的作者,莫言改编歌剧时七易其稿,用质朴诗化的语言讲述抗战时期山东高密乡村民戴凤莲(九儿)、余占鳌等人的传奇故事,同时浓烈地表现普通民众在民族危亡时的觉醒与抗争。与这种浑厚鲜明的文学底色相映衬,郭文景多次提及,主创团队希望把《红高粱》打造成“具有中国风格、中国审美、中国气派的现代民族歌剧新样本”。

在《红高粱》中,丰富的民族音乐元素比比皆是:戴老三的咏叹调“风吹着高粱地”用茂腔素材写成,音乐色彩明媚轻快;刘罗汉准备出走时,深恋他的凤仙唱出感人至深的“罗汉大哥啊”,这首咏叹调的音乐素材来自柳腔-反调和茂腔-女腔原板两种山东地方戏;刘罗汉就义的咏叹调伴着高亢板胡,扣人心弦,在他壮烈牺牲后,合唱“红高粱赞美诗”响起,犹如一道曙光照彻的合唱则取材于豪气慷慨的山东梆子……

在舞台表现上,《红高粱》同样浓墨重彩。导演王筱頔打造了天圆地方的视觉空间,一弯弧形屏幕象征穹宇,反拱在舞台正上方,它时而是九儿无法逃离的那顶鲜血般刺目的喜轿轿顶,时而是单家大院院墙围起的小小天空,时而又变作掠过高粱地的滚滚白云,几乎垂落下来的影像很有气氛上的压迫感和情绪上的沉浸感。舞美设计季乔选取“红高粱”作为核心元素,一片机械矩阵构成的“高粱墙”随剧情生长、摇曳,带来了比影像更加强烈的现场冲击,一抹红色渲染其上,隐喻着一座“生命的摇篮”,铸就了一幅“民族的群像”。

幕后

多往民间走,探索中国风格深邃表达

《红高粱》是郭文景的第5部歌剧,与之前的作品相比,“我把中国观众的欣赏习惯摆到了更靠前的位置。”郭文景说。接到《红高粱》的创作委约后,他的第一反应便是赶去山东,深度学习齐鲁大地上百花园般繁盛多彩的民间音乐:茂腔、柳腔、山东梆子、山东快书、胶州秧歌、高密民歌、唢呐板胡……相关的书籍、乐谱、专著、录音扛回来几大箱,“全都过了一遍”后,郭文景才开始动笔。

说到“中国观众的欣赏习惯”,郭文景知道“有很多观众喜欢听民族唱法,喜欢那种字正腔圆的感觉。”不过,民族歌剧一定要局限于民族唱法吗?他的答案显然是否定的,《红高粱》中所有核心角色都采用了典型的美声唱法。“小说《红高粱家族》中,野性的生命力是我最喜欢的内容,这与我一贯的音乐风格非常契合。”无论是凸显九儿的刚烈性格,还是余占鳌抢亲时的十足匪气,“这些都适合用比较交响化的音乐语言来刻画。美声唱法的长处在于它的发声方式、音域、对声音的控制、气息强弱的变化,这一切都使它有强大的音乐表现力,所以歌剧《红高粱》选择了美声唱法。但是美声唱法的演员,有一个问题就是咬字还不能完全令人满意,在排练中,我要求他们必须百分百做好这件事情。”

编剧莫言(左一)、作曲郭文景(左二)、指挥吕嘉在《红高粱》排练现场。国家大剧院/供图

郭文景对“中国观众欣赏习惯”的理解和探索,落在更隐秘深邃的地方。比如,忠厚老实的刘罗汉最终在鬼子的屠刀面前挺直腰杆大义赴死,这段人物弧光,在音乐上体现为醇厚中提琴向激昂板胡的转变;凤仙是传统女性的代表,她的主题多采用柳腔、茂腔的素材写成。另外,在唱腔的句式、乐句的小过门、伴奏的律动等耐人寻味的细节上,郭文景也大量吸收运用了戏曲的精华。他极爱京剧,尤其喜欢西皮流水、西皮快板的滔滔不绝、酣畅淋漓,《红高粱》有不少片段都揉入了这种迷人的流动感,当余占鳌被鬼子追捕时,音乐节奏紧密,急迫逼人;当收下单家好处的戴老三与女儿争执时,父女俩你一句我一句,竟吵出了些许京剧《四郎探母》中“坐宫”一段的神韵。

用高价娶走九儿的单扁郎只出现在第二场中,他虽不是剧中的主要角色,但郭文景对他的塑造同样花了很大力气。单扁郎的宣叙调充满乡土味,流畅又不生硬,那是郭文景请两位高密的乡亲用方言读剧本,“然后用音符一个字一个字地记录下来的。这个过程非常费劲,但对我来说是很大的收获,我又多了一种写宣叙调的手段和技术。有些中国歌剧里的宣叙调是不好的,问题出在这些中国作曲家写宣叙调是跟国外歌剧学的,简直就是拜错了庙门。中国作曲家要写好宣叙调非常简单,就是向说唱和戏曲学习。”而在《红高粱》为期一年半的创作中,无论到什么阶段,用中国风格表现“民族大义”,“我是始终放在心头的。”郭文景说。

场馆介绍
天桥剧场,位于北京中轴线前门大街南端,东临市内最大的森林公园――天坛公园,与自然博物馆隔街相望,南有先农坛,护城河蜿蜒而过,北与琉璃厂文化街相连,西接中央芭蕾舞团、中国歌剧舞剧团,与正乙祠戏楼、湖广会... ... 更多介绍
场馆地图
南二环里,天桥北纬路21号
105、106、110、120、17、20、35、626、692、69、707、71、72
天桥剧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