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该正规票务导购网站,提供天桥剧场票务中心正规的购票信息展示。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舞蹈芭蕾

莫言编剧,郭文景作曲,国家大剧院这版《红高粱》如何用歌剧来演绎

更新时间:2025-09-28 15:42  浏览量:1

那片充满野性的高粱地,在音乐的洪流中再度复活。昨晚,国家大剧院原创民族歌剧《红高粱》震撼首演,指挥吕嘉携手众艺术家,以饱含深情的唱演,呈现一台歌颂生命与热血的民族史诗。

回首80年前,那段血与火的历史从未被遗忘,而今,它化作血脉相传的记忆,在歌剧舞台上汹涌激荡。原著作者、诺奖得主莫言担任编剧,为歌剧创作奉献了七易其稿的心血。

歌剧版的《红高粱》如何浓墨重彩地讲述普通民众在民族危亡时的觉醒与抗争?

莫言七易其稿:从叙事到“歌诗”的创作

在歌剧之前,莫言的这本《红高粱》已被改编成电影、电视剧等多种艺术形式,但他都未曾动笔参与剧本改编。唯独面对歌剧,他选择了自己动手。莫言坦言,这源于他对歌剧艺术的最大敬意。

“我确实意识到,歌剧是《红高粱》这个故事或IP,一种最高、最有表现力、最有爆发力的表现形式。”莫言说。

然而,从文学到歌剧的跨越并非易事。莫言的第一稿剧本,只是在他此前为茂腔戏曲创作的《高粱酒》基础上略加修改,却被委婉告知“不是歌剧,写的还是茂腔”。

这场“挫折”激起了这位作家的学习热情。他开始研究郭文景等作曲家的歌剧剧本,终于领悟到歌剧剧本的精髓,“要写意,写诗化、诗意的东西”。

莫言找到了他的歌剧意象——红高粱。他将高粱视为剧中的一个特殊角色,随着天气和剧情变化,高粱在雪中、风中、雨中、火中、血染中呈现不同的形态,隐喻着人物命运。歌剧的歌词,也从叙事转为抒发歌唱者内心的情感,即作曲家口中的“歌诗”。莫言的编剧之路,是从小说家的叙事逻辑,转向了诗人般的抒情和意境的营造。

正是这种从不知歌剧为何物到大体定型的快速蜕变,让作曲家郭文景深感震撼,称赞莫言的学习能力和敢于尝试新领域的勇气。两位艺术大家在创作中互为师友,莫言学会了作曲家对艺术的“不妥协”坚持,也笑称郭文景从自己身上学会了“妥协”,让合作充满火花与互补。

野性与热血:在民族危亡中觉醒的生命史诗

歌剧《红高粱》不仅是九儿与余占鳌的爱恨情仇,更是对中华民族在危亡之际“不弯腰、不低头”精神的赞美。正如国家大剧院副院长张尧所述,这部作品紧扣纪念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的主题,着重突出了普通民众在民族存亡时的觉醒与抗争。

歌剧的上半场,是九儿对个人解放的壮烈宣言。女高音宋元明饰演的九儿,在“红高粱似火炬”的唱段中,将倔强与怒火表现得淋漓尽致。余占鳌与九儿在红高粱地里的对唱,浪漫而庄严,是两个炽热灵魂冲破封建礼教的“解放之歌”。正如一位观众所言,这展现了在封建制度下女性反抗命运的伟大。

作品的厚重感在下半场急剧升华。

当日军铁蹄突袭,原本忠厚老实的刘罗汉、胆小贪财的戴老三,在民族大义面前挺起了胸膛。男中音王鹤翔饰演的罗汉在“罗汉就义”的咏叹调中,唱出大义凛然之气,高亢的板胡音色更添悲壮。

莫言曾说,除了剧中人物,他还写了一个特殊角色——红高粱。在罗汉就义后,舞台上的群像定格为雕塑般的平民英雄,合唱《红高粱赞美诗》响起,旋律取材于山东梆子,歌颂所有在抗战中牺牲的英烈。

作曲家郭文景将山东的柳腔、茂腔、山东梆子、胶州秧歌等多种地方戏曲素材,与西方的交响叙事技法结合,打造出浓郁的民族色彩。例如,戴老三的咏叹调“风吹着高粱地”便用茂腔元素写成,九儿的音乐则不断冒出象征其性格的“烈火动机”。这种对中国地域文化元素的深刻挖掘,正是对“中国风格、中国审美、中国气派”的民族歌剧的有力探索。

舞台上,舞美设计将红高粱作为核心意象,让高粱在天圆地方的视觉空间中生长、摇曳、燃烧,隐喻着生命的摇篮与民族的群像。

场馆介绍
天桥剧场,位于北京中轴线前门大街南端,东临市内最大的森林公园――天坛公园,与自然博物馆隔街相望,南有先农坛,护城河蜿蜒而过,北与琉璃厂文化街相连,西接中央芭蕾舞团、中国歌剧舞剧团,与正乙祠戏楼、湖广会... ... 更多介绍
场馆地图
南二环里,天桥北纬路21号
105、106、110、120、17、20、35、626、692、69、707、71、72
天桥剧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