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该正规票务导购网站,提供天桥剧场票务中心正规的购票信息展示。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演唱会

博物馆戏剧,有戏吗?

更新时间:2025-09-22 14:02  浏览量:1

中国文化报记者 丁贵梓

近来,一些戏剧团队走进各地文博场馆,将文博与戏剧巧妙融合,打造出主题丰富、形式多样的博物馆戏剧,实现戏剧观众与文博受众的双向互动。

在山西青铜博物馆,一场关于博物馆戏剧的探索实践正在展开。山西青铜博物馆推出的沉浸式舞台剧《精灵与工匠》日前在馆内上演,以镇馆之宝“晋公盘”为创作灵感,将晋文公嫁女的铭文碎片与史籍记载巧妙编织,通过艺术化的叙事手法,展现了工匠在艺术精灵的指引下突破技艺极限、铸就千古奇盘的传奇故事。

围绕特定主题的文博场馆打造的戏剧作品,为文物带来了新的温度和叙事。该项目负责人吴楠介绍,《精灵与工匠》将青铜工艺、礼制与历史转化为艺术语言,还配套推出多项沉浸式体验活动,包括青铜器寻宝游戏、精灵与工匠秘密基地“打卡”、立体动态海报互动等环节,为观众带来全新的博物馆观展、观演体验。

类似的探索还发生在科技馆内。9月下旬,由中国科学技术馆与中国煤矿文工团联合打造的沉浸式舞台剧《华夏之光·文明的烛火》在中国科技馆206新空间上演。该剧运用声、光、电等艺术手段,还原北宋水运仪象台与当代“拉索”观测站的建设和探索过程,借视听语言打造沉浸式观演体验。以戏剧为桥,《华夏之光·文明的烛火》将抽象的科学精神转化为具象的舞台语言,让严谨的科技内容有了更动人的表达形式。

记者了解到,就市场层面而言,以上这类博物馆戏剧尚属新兴事物。受限于演员档期、场地安排等因素,目前能够常态化演出的博物馆戏剧并不多。

这一方面是博物馆戏剧不同于常规剧场戏剧的属性所决定的。文博场馆的核心职能包括文物的收藏、保护、研究、阐释和展示,与戏剧的跨界合作更多是为了丰富观展体验;而戏剧携手文博场馆,也多是为了进一步扩大受众面。因此,博物馆戏剧通常需要打破长时间固定观演的思维定式。比如《精灵与工匠》,演出时长仅为25分钟,符合受众随看随走的参观习惯。

目前,这种创作模式并非戏剧行业的主流。不过,新近兴起的沉浸式舞台剧,其强烈的互动感、代入感的表演属性能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展陈创新的需求,或许可以成为二者跨界合作的锚点。这一点在《华夏之光·文明的烛火》上就有鲜明的体现。中国科技馆206新空间被打造为独立的黑匣子剧场,观众座席分布于舞台两侧,打破“第四堵墙”的观演关系,无不体现了对沉浸式小剧场模式的借鉴与创新。

另一方面,要制作出一台好戏,仅靠博物馆自身是很难完成的,需要联合专业戏剧团队的力量。当下,专业人才的缺乏、与传统策展理念的冲突、评估体系的缺失、运营成本的高企等问题,都是博物馆戏剧面临的挑战。

山西青铜博物馆相关负责人表示,围绕《精灵与工匠》项目,将积极探索博物馆戏剧的可持续运作模式,通过走进社区、校园进行巡演,让更多青少年在身边就能接触和体验青铜文化的魅力。中国科技馆与中国煤矿文工团的这次合作也为业界提供了新的思路,以“术业有专攻”的综合班底为项目的可持续运作打下坚实基础,共同探讨科技与艺术跨界融合,以戏剧艺术赋能文博场馆,讲好科技展品的故事。

从文旅融合的角度而言,博物馆戏剧是戏剧与文博领域的新兴话题。针对不同的文博主题开发差异化的戏剧创作方向,建立科学的效果评估体系,培养兼具博物馆学与戏剧专业知识的跨界人才,是博物馆戏剧未来发展需要关注的议题。未来,文博场馆可以以戏剧演出打破传统的博物馆观展模式,丰富参观体验性和沉浸感;优质的博物馆戏剧项目也可以带来独特的反作用力,让越来越多的人为了一场“好戏”,奔赴一座博物馆。

场馆介绍
天桥剧场,位于北京中轴线前门大街南端,东临市内最大的森林公园――天坛公园,与自然博物馆隔街相望,南有先农坛,护城河蜿蜒而过,北与琉璃厂文化街相连,西接中央芭蕾舞团、中国歌剧舞剧团,与正乙祠戏楼、湖广会... ... 更多介绍
场馆地图
南二环里,天桥北纬路21号
105、106、110、120、17、20、35、626、692、69、707、71、72
天桥剧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