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该正规票务导购网站,提供天桥剧场票务中心正规的购票信息展示。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音乐会

舞剧爆火背后:年轻观众审美真的不在线吗?

更新时间:2025-09-18 15:36  浏览量:1

今年的舞剧市场,火热得让人感叹“好时候来了”。《只此青绿》《杜甫》等作品频频出圈,舞台上演员一转身、一抬手,观众席就爆发出尖叫声。

可这份热闹背后,行业内也有人开始担忧:偶像化、情绪化的消费模式,正在把舞剧推向肤浅。同质化、纯视觉化的创作,让舞剧越来越像一场表演秀。

广东省剧目策划中心的陈建忠,写了30年戏,深耕舞台剧和影视剧。他并不认同“年轻观众审美不在线”这种说法。在他看来,这种评价本身是一种偷懒。

真正的问题在于,创作者如何用真诚的态度和优秀的作品,去与年轻观众对话。

20年前,没人敢想象舞剧会有今天这样的行业地位。那时,舞剧市场冷清得让人发愁,甚至好剧也得靠组织观众充场。

但随着时代变迁,舞剧终于迎来了爆发。尤其是20年前的少儿舞蹈教育,培养了一大批潜在观众。如今,这些当年的小观众长大了,对舞蹈动作、艺术表演很熟悉。再加上《舞蹈风暴》等综艺的影响,舞剧不再是过去门槛高、观众少的“小众艺术”,而是成了一种流行文化。

陈建忠提到,阿云嘎参演的《基督山伯爵》就是一个典型例子。这部戏是国外原版复刻的中文版本,但粉丝们不在意剧情,阿云嘎唱一句,他们就尖叫一句。

偶像经济的确给舞剧市场注入了一剂强心针,但它也带来了隐忧。

越来越多的作品开始追求“情绪消费”,用大胸肌、夸张的情感表演来吸引眼球,而对思想性、内容深度的关注却在变少。

很多创作者一边享受舞剧爆火带来的红利,一边却抱怨年轻观众没有审美能力。但陈建忠并不这么认为。他觉得问题不是出在观众身上,而是创作者自己。

“年轻观众的审美不弱于我们,只是他们的培养方式不同。”陈建忠说,今天的年轻人消费能力强,90后、00后不结婚、不生孩子,花钱只为取悦自己。

他们热衷挖掘偶像背后的故事,愿意为小众艺术埋单,还会在网上传播这些作品。但他们的兴趣点变得更个性化、更快节奏,不再满足于传统的“苦难叙事”或“历史厚重感”。

这其实是自我意识和消费观念变化的结果。年轻人不再被传统价值观束缚,他们追求独特,欣赏那些能打动他们、符合他们审美的作品。

所以,创作者不能偷懒,不能觉得“给年轻人拍戏就可以不要思想性、不用深度”。相反,真正好的作品,应该用动人的故事和形式,把思想和意蕴传递出来。

但遗憾的是,舞剧市场的创作现状并不乐观。同质化题材扎堆,形式化和肤浅化的问题越来越多。

陈建忠认为,真正优秀的作品,不在于题材,而在于创作者的真诚态度和扎实的生活观察。像《山海情》这样的扶贫题材电视剧,之所以能打动观众,是因为它写出了普通人对美好生活的渴望,用真实的细节和情感拉近了与观众的距离。

艺术创作最重要的一点,是把人物“降下来”。不管是历史人物还是现实题材,都应该把角色写成一个真实的人,让观众看到他内心的挣扎、渴望和情感,而不是停留在表面。

陈建忠的创作方法论,离不开他自身的经历。从宁夏农村到河北,再到广东,他一路迁徙,经历了不同地域的风土人情。这种漂泊感让他对普通人的命运充满共情,也为他的作品注入了真实和深度。

在陈建忠看来,好的创作是基于真实生活的微观观察,是对生命本质的思考和表达。而不是追逐市场、迎合潮流。

舞剧的未来:好故事才是核心

舞剧市场的繁荣,是机遇也是挑战。偶像化、同质化的创作,或许能短期内吸引观众,但从长远来看,只有扎实的内容和真诚的表达才能让舞剧走得更远。

“美好的东西需要付出代价和力气。如果不付出力气,艺术只会越来越肤浅。”陈建忠说,真正的艺术创作,应该让观众看到他们自己,感受到作品中的共鸣和力量。

舞剧的好时候来了,但创作者们,千万别偷懒。

场馆介绍
天桥剧场,位于北京中轴线前门大街南端,东临市内最大的森林公园――天坛公园,与自然博物馆隔街相望,南有先农坛,护城河蜿蜒而过,北与琉璃厂文化街相连,西接中央芭蕾舞团、中国歌剧舞剧团,与正乙祠戏楼、湖广会... ... 更多介绍
场馆地图
南二环里,天桥北纬路21号
105、106、110、120、17、20、35、626、692、69、707、71、72
天桥剧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