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与古典小说、戏剧
更新时间:2025-09-17 23:23 浏览量:1
六朝时期,出现了很多被鲁迅称为“释氏辅教之书”的故事集,其中著名的包括刘宋时期刘义庆的《宣验记》、萧齐王琰的《冥祥记》等。这些书中记载的故事大多涉及因果报应、六道轮回,是佛教世界观和民间传说相结合的产物。这些故事的作者或辑录者,大多是佛教徒,真诚地相信这些故事的真实性,并希望能以此来导人向善。若从文学史的角度看,这些故事也可以当作精彩的小说来阅读。
佛教对中国小说发展的影响,鲁迅有一段经典的表述:
还有一种助六朝人志怪思想发达的,便是印度思想的输入。因为晋、宋、齐、梁四朝,佛教大行,当时所译的佛经很多,而同时鬼神奇异之谈也杂出,所以当时合中印两国底鬼怪到小说里,使他更加发达起来。
唐代传奇被认为是我国文言小说的成熟期,其中很多故事的世界观背景依旧是佛教的,可以明显地看出它们与佛教以及六朝志怪小说间千丝万缕的联系。有些故事甚至直接脱胎于佛经记载或者如玄奘的《大唐西域记》之类的佛教文献。
佛经中的神怪故事、西行僧人听到的印度传说与中国民间固有的鬼怪传说相融合,构成了我国中古时代奇幻诡谲又魅力无穷的幽冥世界,小说家们更是借助这样的平台,充分发挥想象力,为我们创造了梦幻般的艺术世界。
除了传奇,佛教对中国说唱艺术的发展也影响巨大。在唐代,一种被称为变文的文本广为流传。所谓“变文”,是说唱佛教故事的艺术表演所用的“讲唱词”,往往由佛经演变而来。因为所表现的佛经故事生动有趣又有劝善意义,其在民间大受欢迎。这种表演形式是寺院讲经的民间化和大众化,构成我国曲艺发展的重要一环。到了宋代,由变文转变而来的宝卷流行,同时明清章回小说从形式上诗文结合的痕迹来看,也与通俗佛教讲唱文学有着一定的关联。到了明代,与佛教关系密切的中国古代最伟大的一部神魔小说《西游记》问世,它被林语堂称为中国最早的一部“史诗”。它脱胎于唐玄奘西行求法之事,情节曲折离奇,同时有着佛、道二教恢弘的世界观和深广的思想背景,成为经典。
除了上述的小说演进,变文演唱的形式还发展出诸宫调、弹词,又形成表演形式多样的“杂剧”。宋代孟元老所著的《东京梦华录》中就记载有汴梁中元节上演《目连戏》杂剧,可见较早的戏剧表演就与佛教关系密切。后来,目连救母的故事被一再重新创作,到了明代万历年间,郑之珍编《新编目连救母劝善戏文》时,已经有剧目一百多出了。另外,观音慈悲救人、弥勒化身凡人显现法力等题材也深受喜爱,被不断改编上演。
还有一些杂剧故事,虽然没有直接描写佛教主题,却拥有诸多佛教要素。其中,因果轮回报应、世事无常、菩萨慈悲救人成为最常见的三个主题。这三个主题都与老百姓的生活密切相关,要么表达他们对社会不公的抗议,从而寄托对公正的渴望;要么表现他们善良的意愿和对亲人朋友的脉脉温情;要么体现出他们对生活最本真的渴望;要么反映他们对人生朴质的思考。总之,这些杂剧中的佛教元素和百姓自己的喜怒哀乐最深切地联系在一起。深受大众欢迎的戏曲作家们,从佛教文化中吸取营养,选择他们感兴趣的材料,进行艺术加工,将一幕幕动人的故事搬上舞台,成为台下观众情感最好的代言人,同时也将善恶是非等道德伦理观念深植人们内心。佛教,也就借着这些能让人或喜或悲的精彩情节沉淀到了民族文化的最深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