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台晚会为何引发强烈的情感共鸣
更新时间:2025-09-17 09:37 浏览量:1
转自:中国旅游报
□ 本报记者 牛佳欣 曹 燕
“莫欺我中华无肝胆,母亲膝下百万兵!”“如今,中国人的天、中国人的地、中国人的海,都是咱中国人自己说了算!”9月3日晚,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文艺晚会《正义必胜》上演,那些铿锵有力、感人至深的台词引发无数观众的情感共鸣。据报道,全国电视大屏直播收视达1.18亿户次,实时收视达3亿人次,平均每个收视终端观看53分钟,网络视听平台直播收视逾7.92亿人次。“大气磅礴,视觉、音乐、舞蹈、台词、演员,全员到位,时长也刚刚好,堪称史诗佳作。”“晚会看了两遍,感动得泪流满面。从愤怒到振奋,从哭泣到自豪。”“可爱的祖国、可敬的先辈。”……观众评价,文艺晚会《正义必胜》是弘扬伟大抗战精神的史诗性艺术盛典。这台晚会为何能引发如此强烈的情感共鸣?
精神力量直抵人心的晚会
“为了汲取一种创作的精神力量,我们主创团队自己预约了去天安门广场的参观。”《正义必胜》视觉总监任冬生回忆道,7月的北京烈日当空,主创团队挤在无数游客中间,排队入场,感受那份对祖国炽热而深沉的爱。“我想,很多中国人一辈子的心愿就是想站在天安门广场上,看五星红旗飘扬,近距离感受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庄严。我们的创作主旨也是希望通过一个多小时的艺术作品,让伟大的抗战精神直抵人心,让它成为连接历史与当下,个体与民族的精神纽带。”
“这是和以往完全不同的风格,我们是要做一个‘剧’,其中有波澜壮阔的历史背景,有个体情感的流动和表达,希望唤起观众超时空的情感共鸣。”任冬生提到《正义必胜》的立意所在,“它是一部与舞台表演紧密结合的国家史诗,有完整的情感曲线。在这部剧里,观众会完成一次历史的回望,感受心灵的震撼。”
“比起抽象和概念化的呈现,我们该如何将伟大的抗战精神艺术化、情境化地呈现?”这是总撰稿人朱海在创作之初反复思考的问题。最终,《正义必胜》选择以“情景史诗剧”的创新形式打破传统晚会模式,通过音乐、舞蹈、情境戏剧等多种舞台艺术形式的综合表达,融合现代技术,构建出一个既有历史厚重感又具现代审美体验的舞台世界。
这种创新表达在舞蹈《殇》中得到诠释。这段表现南京大屠杀的舞蹈没有一句台词,却凭借极具张力的肢体语言和情感表达,将战争的残酷与个体的苦难刻画得淋漓尽致,让许多观众泪目。朱海提到,这段舞蹈的创作初衷是为了“让世界都能看懂”。不断摔倒,不断爬起,《殇》不仅展现了那段遍布血泪的悲痛历史,也展现了中国人民的顽强不屈。
波澜壮阔中的情感叙事
以“刘老庄连”82名烈士的故事为原型的情景戏剧《永远的番号》中,面对阵亡将士,刘敏涛饰演的母亲含泪宣告:“莫欺我中华无肝胆,母亲膝下百万兵!”“刘老庄连,全员补齐”,有观众说,“每声呐喊都像扎进心口的刺”。
在这个场景中,300名演员身上裹着牛皮纸制作的服装,影像完全覆盖在牛皮纸上,仿佛形成干涸的土地。一声炮响,演员一边滚动,身上投射的影像一边发生变化,如同大地撕开的疤痕。任冬生说:“人民大会堂三楼设置了36台投影机,完全覆盖表演区和台口,视觉呈现本身就是叙事内容,我们让表演者的身体成为影像介质。”当刘敏涛饰演的母亲一针一线地缝衣裳,大地裂开口子、之后弥合,就像母亲缝合大地。“整个戏剧的视觉语言是有机统一的。”任冬生说,相信每个看过的观众都会记住这位母亲的悲伤和坚韧。
舞蹈《殇》中,南京大屠杀的牺牲者名字在屏幕上滚动,幸存的妹妹紧紧抱住哥哥冰冷的双手,周围是二月兰绽放;雷佳音与小演员饰演依依惜别的父子,后者双眼含泪的样子和稚嫩的声音与抗日战争的残酷形成戏剧的张力,令人潸然泪下。
这些感动的瞬间在后来的情景戏剧《如你所愿》中采用“跨时空对话”的方式,让情感得到进一步升华。妹妹与哥哥隔空对话,感人肺腑。先烈问,“我们有自己的飞机了吗?他们还敢来吗?”后代们回答:“再也不敢,谁也不敢!如今,中国人的天、中国人的地、中国人的海,都是咱中国人自己说了算!”至此,今天的观众与历史交融在一起,一代又一代人不会忘记屈辱的历史,更要脚踏实地努力奋斗。
“在戏剧中,人物的表情、语言、动作高度凝练,将情感浓度拉满,让观众感受到强烈的心灵震撼,也从中得到历史的教育和心灵的洗礼。”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彭锋说。跳出传统历史题材晚会的宏大叙事框架,《正义必胜》转而关注历史中个人的情感,历史退至背景,一个个真实的人,真实的情感和真实的命运打动观众,是充满温度的情感叙事。
当代与历史的跨时空相遇
当记者问到《正义必胜》中的科技元素时,任冬生提到,《正义必胜》在人民大会堂庄严的万人大礼堂上演,全场可用纵深距离为13米,要在这样一个相对较浅的空间里营造出真实空间感和历史感,主创团队做了多种努力。“我们使用了6条可移动的屏,4个可以左右移动的轨道平台,还有4个可以360度旋转并自由移动的小平台,一直延伸至观众席,与地面连接起来。”当舞台呈阶梯状向观众铺展开来,就形成了视觉纵深感,三楼的全域投影,很多场景很有沉浸式效果。
“最重要的是,我们力求用新的技术催生全新的舞台语言。”任冬生说,《正义必胜》晚会不想堆砌技术,不想炫技,而是舞美、灯光、多媒体、服装等所有部门协同,从而获得全新的叙事能力,打破舞台物理空间的限制,完成对历史的再现和与当下的对话。“大屏幕上的背景画面是主创人员用心找到的珍贵历史纪录片片段,真实的历史场景和舞台形成了呼应。”
看了《正义必胜》,也引发了众多文旅从业者的思考。“现在的文旅演艺早就不只是‘看个热闹’,作品需要调动观众的情绪,让其全身心融入故事里,才会产生共鸣。”在浙江旅游科学研究院院长张晓峰看来,技术手段永远要为内容服务。从感官触动到情感共鸣,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参与,沉浸式文旅演艺项目也要加强戏剧叙事能力,让观众触摸文化温度,在互动参与中理解历史厚度,通过可感知、可参与、可共情的体验,完成当代人与历史的跨时空相遇。
还有文旅业者提到,《正义必胜》的成功启示我们,红色文化的传播不是简单的历史复述,而是要通过创新的艺术表达,让历史活起来,让精神传下去。《正义必胜》的最终落点是3句有力的话语:“正义必胜!和平必胜!人民必胜!”这不仅是抗战精神的核心,也是整台晚会的灵魂所在。朱海说:“我们要让观众记住的不仅是历史,更是历史背后的精神——那种在苦难中依然相信光明、在绝境中依然选择坚持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