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该正规票务导购网站,提供天桥剧场票务中心正规的购票信息展示。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歌剧话剧

中国女导演,“破壁”世界歌剧原乡

更新时间:2025-09-16 17:03  浏览量:1

文 | 谷宇飞

8月30日,彼得罗·马斯卡尼的真实主义歌剧《乡村骑士》在意大利陶尔米纳古希腊圆形剧场(Teatro Antico di Taormina)落幕。作为2025年陶尔米纳夏季演出季的重磅演出,该剧由中国导演林梅执导。

意大利媒体《新闻空间》(Spazio Notizie)写道:

“导演林梅是目前活跃在意大利歌剧界惟一的中国导演。尽管文化背景迥异,但她对意大利文化和歌剧艺术有着深刻的理解,创作出了既传统又极具感染力的作品。她的导演手法赢得了众多观众的青睐。”

此次演出不仅让这部以西西里为背景的歌剧回归故事的原乡,更借助古希腊剧场的千年建筑底蕴,以全新视角打破角色的符号化桎梏。在全意大利创作团队的协作下,一场跨越两千年时空与多元文化的艺术对话展开,赢得海内外业界的高度赞誉。

叙事与精神的双重“归乡”

陶尔米纳坐落于西西里岛东岸,被伊奥尼亚海的碧波环抱,宛如镶嵌于山海之间的珍珠。而陶尔米纳古剧场,这座始建于公元前3世纪的建筑瑰宝,将自然与人文融为一体:石阶环绕的观众席沿山势抬升,背靠大海的崖壁被辟为舞台,宛如悬浮于海天之间的秘境。

两千多年前,这里曾是古希腊悲喜剧上演的圣地;如今,星夜、蜿蜒的海岸线与云雾缭绕的埃特纳火山,仍为每一场演出构筑出壮阔的自然背景。历经岁月与战火的冲刷,剧场残垣上的斑驳痕迹沉淀出浓厚的历史质感。

对林梅而言,在此上演《乡村骑士》,既是一次“地理的归乡”——让歌剧回归故事原生地西西里,更是一种“精神上的呼应”:“这部19世纪末的真实主义悲剧,核心是人类无法摆脱的宿命感、炽烈的情感与复仇冲动,与古希腊悲剧的宏大主题一脉相承。”

为深度融合戏剧与建筑环境,林梅巧妙利用剧场的扇形坡状结构和开放视野,打造出沉浸式观演体验。开场《西西里舞曲》段落,男高音亚历山德罗·凡托尼在观众席旁伴着竖琴轻吟,一束追光穿透半明半暗,将他的歌声与远方月光下的海面和火山轮廓交织。“我们借此打破空间局限,让观众听见的不仅是旋律,更是西西里的灵魂低语。”林梅如是说。

而当脍炙人口的《间奏曲》旋律响起,西西里剧团的演员们身着灵感源于传统的华服,在黑暗中列队行进,手执蜡烛随音乐渐次点亮。女高音莱拉·马尔蒂努奇饰演的桑图扎,于摇曳烛光中缓步前行,仿佛在时光缝隙中追寻记忆与自我救赎。此刻,古剧场的历史厚重与角色内心的孤寂形成奇妙共鸣。

“古希腊的英雄悲歌与西西里的爱恨情仇,在同一舞台上被同一种宿命般的力量所牵引。”林梅将此次演出阐释为“一场跨越两千多年的戏剧对话”,“尽管时空流转,人类深层的情感结构与命运困境始终呼应——荣誉、爱欲、背叛与毁灭等母题在不同时空中反复浮现,成为一种集体无意识中的‘原型情感’。正是在古希腊剧场这一特殊场域中,《乡村骑士》与之达成了美学与精神的双重共鸣。建筑所承载的历史回响、天然声场与当代演绎之间形成的‘时空并置’,不仅强化了戏剧仪式的沉浸感,更让观众得以在命运之力的笼罩下,体验一种超越时代的悲剧情怀。”

女性视角解构符号化形象

林梅此次最突出的艺术突破,在于打破并重构了《乡村骑士》中长期被符号化的女性形象。在过去舞台传统中,桑图扎常被简化为“歇斯底里的弃妇”,而洛拉则被定型为“美艳却空洞的诱惑者”;林梅则从19世纪西西里的社会语境与人性心理动机出发,为她们注入了可信的行为逻辑。

“桑图扎的‘疯狂’并非天性,而是封建制度与宗教压抑共同作用下的悲剧。”排练中,林梅带领演员深入剖析该角色的心理轨迹:在强调贞洁与宗教权威的西西里,婚前失贞的女性实则已陷入“社会性死亡”。她一次次徘徊甚至试图“闯入”教堂,并非偏执,而是在极度压抑中寻求惟一的精神救赎。

因此,林梅特别要求饰演桑图扎的莱拉·马尔蒂努奇在表演中融入“柔光时刻”,“烛光下,她应当回忆起与图里杜之间曾经的真实甜蜜——那些真挚的笑声与纯粹的心动。要让观众看到,她不只是一个哭泣的背影,更是一个曾对爱抱有热烈向往的人,在摇曳光芒中缓缓寻找属于自己的回忆与救赎。”

这一深刻解读深深打动了莱拉。她坦言:“我第一次意识到,桑图扎的‘扭曲’不是无理取闹,而是被命运逼到绝境后的本能反应。”排演结束后,她感慨道:“从未想过,竟是通过一位来自东方的中国导演的阐释,我才真正理解了意大利真实主义歌剧的精神内核——那种根植于人性真实与社会写意的悲剧力量。”

对于洛拉,林梅同样摒弃了“荡妇”这类标签,转而从社会结构的角度揭示其命运悲剧:“她实则是父权制度下的另一种牺牲品——在一个几乎不给予女性任何独立空间的时代,她的生存只能依附男性。所谓‘骄纵’与‘冷漠’,不过是在有限选择中形成的自我保护。”这一解读将洛拉从情欲符号升华为社会压抑结构下的典型形象。

在这一理念指导下,饰演洛拉的萨布丽娜·梅西纳以轻盈却疏离的嗓音重新塑造角色,细腻把握其妩媚外表与内心虚无之间的张力。演出不再只是展示风情,更透出一种被命运掌控的无奈与悲情。

林梅强调,这种角色解读并非源于文化差异的想象,而是基于创作者与女性命运的深度共情,是对人性共通困境的敏锐捕捉,“歌剧不应存在脸谱化的人物。无论是桑图扎的撕裂、洛拉的挣扎,还是妈妈露琪亚的沉静坚韧,都应有其社会根源与心理层次——这是对‘真实主义’精神的继承,也是对戏剧深度的尊重。”

在她看来,戏剧的本质是传递真善美的艺术媒介,悲剧张力是吸引观众进入故事的方式,而最终目的,是引领人们反思人性、社会与时代。正因如此,在当下重新解构《乡村骑士》、还原被符号掩盖的女性生命经验,不仅具有美学价值,更是一项充满现实意义的艺术实践。

中国导演歌剧故乡“破壁”

本次林梅执导的《乡村骑士》从演员到乐团再到合唱团和幕后团队皆为意大利班底。作为惟一的中国人,合作过程中,她面临的不仅是文化差异的挑战,更有歌剧领域“音乐至上”的严苛制约——与话剧不同,歌剧的时长、节奏、情绪起伏,甚至演员的移动和呼吸,都已被作曲家和乐谱严格规定。

林梅认为,歌剧导演更像是“在枷锁中跳舞的诠释者”。所有舞台构思都必须以音乐完整性和既定结构为前提,深厚的音乐素养是不可或缺的职业能力。导演需通过视觉与戏剧手段,将音乐、技术、历史等多重限制转化为创作源泉,最终在舞台上实现音乐与戏剧的高度统一,揭示音乐中蕴藏的戏剧性与情感内涵。

“我的工作不是‘颠覆传统’,而是在尊重音乐本质的基础上,于创新与传统间找到平衡,在制约中挖掘无限的艺术可能。”林梅与指挥萨尔沃·米拉利亚紧密协作,既保证了乐团音色的平衡与演奏的精准,又通过巧妙调度放大角色的心理张力:如图里杜与阿尔菲奥的对手戏中,她让演员肢体与音乐节奏形成微妙反差,以刻意停顿凸显两人内心压抑的冲突,增强情感冲击力。

这份专业与坚守赢得了团队的信任与业界的认可。演出结束后,制作方负责人坦言:“邀请中国导演本是一次冒险,但林梅给了我们意料之外的惊喜——她懂西西里的文化根脉,懂歌剧的艺术内核,每一个创新都精准踩在艺术的节点上。林梅在《乡村骑士》诞生130年后的西西里,为我们带来了与众不同的情感呐喊。”就连以“挑剔”著称的幕后团队,也甘愿在开演前12小时连轴转,沉浸于这场造梦的艺术之中——只因林梅以她对歌剧的专业理解与至真至美的艺术标准,征服了每一个人。

这不仅是一次艺术呈现,更是一场深度的文化对话。它印证了中国艺术家卓越的专业能力与美学视野,打破了歌剧诠释长期存在的文化与地域边界,真正在歌剧的故乡,赢得了曾被视作“堡垒”的欧洲主流歌剧界发自内心的掌声与尊重,彰显出当代中国文化自信与国际艺术视野的新高度。这一刻,既属于音乐戏剧的历史,也属于每一位无问西东的艺术创造者。

场馆介绍
天桥剧场,位于北京中轴线前门大街南端,东临市内最大的森林公园――天坛公园,与自然博物馆隔街相望,南有先农坛,护城河蜿蜒而过,北与琉璃厂文化街相连,西接中央芭蕾舞团、中国歌剧舞剧团,与正乙祠戏楼、湖广会... ... 更多介绍
场馆地图
南二环里,天桥北纬路21号
105、106、110、120、17、20、35、626、692、69、707、71、72
天桥剧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