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之久远:岭南文化新使命
更新时间:2025-09-15 12:28 浏览量:2
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如何激活岭南文化的“一池春水”,更好地赓续绵延、出新出彩?广东的答案是:传下去、传开来。
文化传承之要,在于融入生活。生活继续,始见城脉不断、文脉流传。永庆坊位于广州西关的恩宁路,是一条有着千年历史的骑楼文化街区。这个晚清时期的繁华商区,随着城市中心的转移逐渐走向衰落。2016年,永庆坊率先成为全国微改造试点街区,摒弃了大拆大建的做法,既留存岭南建筑风貌,又创新推动文化活化和业态升级。2018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永庆坊时指出,“城市规划和建设要高度重视历史文化保护”,“更多采用微改造这种‘绣花’功夫”。永庆坊统筹历史文化保护和人居环境提升,推动文商旅融合发展,文化赋能让微改造实现了大提升。
走进位于永庆坊的粤剧艺术博物馆,古色古香的广福台上演出着粤剧选段《帝女花》,引得众多游客驻足欣赏。“这些年,我们也把演出搬进永庆坊街头,对内容进行年轻化再造,让粤剧艺术与市井烟火相交融、被青年群体所喜爱。”粤剧艺术博物馆副馆长王震介绍。
今日的永庆坊,是传统与现代融合、独具粤韵粤调、彰显岭南文化的广州“最美街区”,不断解锁“让城市留下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的“美丽”密码。
文化传承之要,在于薪火相传。代有传人,方能弦歌不辍、生生不息。在潮州,粤绣(潮绣)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康惠芳、潮州木雕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金子松等艺术大师在各自领域潜心耕耘、不断创新,使得传统非遗惊艳了时光、扮靓着生活,也吸引年轻人加入其中。2024年农历大年初一的揭阳街头,“小狮妹”林熙悦在路边练习舞狮,偶遇一辆载着舞狮队的车,队员们为她擂鼓助威,上演一场“双向奔赴”的传承与热爱,感动全网。
近年来,广东加强非遗保护传承,省财政于2019—2024年累计安排专项资金1.93亿元提升保护力度,创新实施非遗传承人群种子计划,推动非遗进校园。如今,一系列岭南非遗在城市街区、传统村落中有序传承,延续着共有的历史印记和文化符号。
英歌是广东潮汕地区传统民俗舞蹈,是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近年来,英歌在国内国际社交媒体频频“出圈”,不断掀起“英歌热”。图为2025年7月19日民族舞剧《英歌》在四川大剧院演出剧照。 广东省委宣传部供图
文化传承之要,在于浸润人心。凝心铸魂,需要传承基因、赓续血脉。2025年7月19日晚,民族舞剧《英歌》在四川大剧院震撼上演,传统英歌与现代舞台艺术结合,昂扬的爱国基调、跌宕的故事情节,牵动观众心弦。总编导之一的钱鑫介绍:“如何深入挖掘英歌所承载的家国情怀并进行舞台化呈现,是我们一直思考和努力攻破的课题。”
在每年木棉花盛开的3月,名为“英雄花开英雄城”的红色文化活动在广州如火如荼展开。专题展览、情景短剧、沉浸式演出等系列活动精彩呈现,推动城市精神的创新表达与传播推广。
近年来,广东将弘扬岭南文化与传承革命文化、激发时代精神结合起来,打造红色文化宣传品牌,创作电视剧《珠江人家》、音乐剧《广交天下》等一大批展现岭南文化精髓的文艺作品,涵养向上向善、刚健朴实的精神气象。
文化传承之要,在于交流互鉴。深化交流,促进互学互鉴、美美与共。广东自古以来便是我国对外文化交流的重要枢纽,也是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先行地、实验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广东既是向世界展示我国改革开放成就的重要窗口,也是国际社会观察我国改革开放的重要窗口。广东主动当好“两个重要窗口”,依托岭南文化的国际传播优势,以文为媒,塑造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广东是移民出洋最早、人数最多的省份,有近3000万海外粤籍侨胞分布在全球160多个国家和地区。2020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汕头考察时,高度肯定华侨在中国改革开放和发展建设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提出要根据新的实际做好“侨”的文章。
“侨批”是华侨华人寄往家乡的书信与汇款的合称,承载了他们的创业故事和家国情怀,2013年“侨批档案”入选《世界记忆名录》。广东做好“侨批”史料研究挖掘,推出民族歌剧《侨批》等文艺作品,推动“侨批”历史文化展出海展览,以“侨”为桥,拓展沟通交流渠道,推动中国文化走向世界。
岭南文化,熠熠生辉,融通中外,贯通古今。新时代新征程,广东正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勇担新时代的文化使命,奋力推动岭南文化保护传承、创新发展,为建设文化强国、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贡献广东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