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该正规票务导购网站,提供天桥剧场票务中心正规的购票信息展示。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音乐会

贵州省少数民族文艺会演 | 民族歌舞剧《锦·蓝》来筑演出,绣娘故事织就民族团结画卷

更新时间:2025-09-13 22:45  浏览量:2

“鸟美看羽毛,人美靠衣装,飞针走线传技艺,花鸟鱼虫绣身上,穿上阿妈的绣花衣,你比天仙还漂亮。(歌词大意)”9月12日晚,随着甜美悠长的歌声,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打造的原创民族歌舞剧《锦·蓝》亮相贵州省第八届少数民族文艺汇演,为贵阳观众和外地游客带来一场生动的民族文化视听盛宴。

《锦·蓝》剧照。

《锦·蓝》以一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布依族、苗族、彝族“绣娘”为主角,将历史文化、民族文化、红色文化等与经济发展、民族团结紧密结合。讲述了她们为庆贺世界第一高桥——花江峡谷大桥建成而共绣一幅“锦蓝图”的动人故事。

《锦·蓝》剧照。

演出现场,演员们身着绚丽多彩的民族传统服饰,精美的绣品在手中流转,彝族的阿妹戚托舞步、苗族的芦笙旋律与布依族的糠包舞交织美轮美奂。“整个‘桥’贯穿全程,但在剧目里又没有直接看到‘桥’。‘桥’的本质是连接,我们特意选择从绣娘的针线视角切入,织锦的过程就像架起一座‘桥’,这座‘桥’是各民族相互团结友爱的‘连心桥’,也是各民族通向外界的桥梁,更是各民族同心向党的桥梁纽带。”《锦·蓝》编剧、导演韦启军阐释了剧目的深层寓意。

《锦·蓝》剧照。

在《锦·蓝》中“阿唛妈”的扮演者韦丹同时承担音乐创作和舞台表演两项任务,她说“这是一次充满挑战的艺术实践,表演的节奏、情绪、动作与呼气都要与音乐同步。在民族音乐元素的采撷与融合上,从今年初就深入黔西南州采风,采集了具有苗族、布依族、彝族代表性的声腔,如布依族的‘古歌’‘八音坐唱’‘苗家三调’等,将其与现代音调进行融合,让音乐既有古老质感,又与当代审美衔接。”

观众用手机记录下《锦·蓝》精彩的演出。

剧场内掌声此起彼伏,演员谢幕时观众意犹未尽。来自安徽的游客袁杰表示:“原本对少数民族文化了解不多,但这场演出让我完全沉浸其中,各民族守望相助、共生共荣的深厚情谊令人动容。”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场馆介绍
天桥剧场,位于北京中轴线前门大街南端,东临市内最大的森林公园――天坛公园,与自然博物馆隔街相望,南有先农坛,护城河蜿蜒而过,北与琉璃厂文化街相连,西接中央芭蕾舞团、中国歌剧舞剧团,与正乙祠戏楼、湖广会... ... 更多介绍
场馆地图
南二环里,天桥北纬路21号
105、106、110、120、17、20、35、626、692、69、707、71、72
天桥剧场